新马第一间道堂Malaysia's first Kongdao temple 获取链接 Facebook X Pinterest 电子邮件 其他应用 六月 28, 2010 空道传入马来西亚的第一间道堂,位于霹雳州怡保红毛丹,名为"真空祖师道堂"于1906年创立.Malaysia's first Kongdao temple, located at Tanjong Rambutan, Ipoh Perak , called the "Zhenkong Zushi Temple" was founded in 1906. 获取链接 Facebook X Pinterest 电子邮件 其他应用 评论
无为静坐法 十一月 20, 2010 静坐入门——无为静坐法 第一章——总论 第一节 原 道 凡学静坐者,先须明道。惟世之论道者纷纷不一,故谚有三千六百旁门之说,使初学者不知所宗。须知天地万物,探本求源,皆由一气所生:所谓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公诸天下,无一有不同者;由于赋性无异之故,今欲还原本性,亦无有不同之理,何有三千六百旁门之多乎?噫教门即多,正道日微,左道日繁,良可叹也。要之正道左道之分,只在有为无为之别。所以圣人立教,无意必固我率性自是,不假丝毫人力之强求造作,盖道在无为者也。若云有为,则动静之间,概尚心意助长,此以如是之法运用,彼以如是之诀行持,法术迪亶,无怪乎有三千六百门之分也。或曰无为之道,无行无相,空无所有,何道之可言,何道之可明?是不然也!所谓空者无者,盖不用意作为,只以静听天机,如是不动,此心常在有无恍惚之中。儗人欲静,浊气降,厥性自然,复初本来面目,不期自现。存无守有,故谓之曰[无为]。並非静坐迷寤,失却正知正觉,而入于顽空之境。孟子曰: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勿助长,即此意也。或又问曰,静坐之时,此心最難安放,應如何住,如何降伏。對曰,我人之心最為虛靈,虛靈之物,即本我之物,存空存無,身心即在虛靈中矣。心入虚靈,則不住而自住,不用降而自伏。苟一着意,即生罣礙,則心不在虛靈而馳物外,故有忿愤、恐懼、好樂、憂患諸蔽。除是四者,方可入於空,既入於空,則心在虛靈中矣。一得虛靈,是為復本,是謂見性,是謂得道,妙哉此時,人我皆空,天升亦升,天降亦降,天即我而我即天,此所謂與天合德也。初學者,明了此中妙趣,對於靜坐之道,思過半矣。 第二節 原 氣 我固中醫,常以氣化二字,譏西醫用药之不合自然。雖然,即就中醫而論,能識氣化者,誠有幾人哉。蓋良醫之治病,在乎識得氣化,庸醫之殺人,在乎不明氣化。故學習靜坐者,不知氣化之機,是死坐禪也。但氣化二字,豈易明哉。在今日科學時代,一遇古代哲學名詞,即目為無稽之談。不屑研究之文,所以氣化之義,更難明暸。今編者為說明氣化之奥義,若廢除古代名相之詞,而易以近代之術語,深恐失却廬山面目,反掩古學之光輝,讀者諒之。夫盈天地間者,一而已矣,一者中和之氣,水火之物也。混元之初,陰陽未分,無方無隅,無晝無夜。惟此一氣,在虚空,故名無極。自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陰陽分判,輕清上升為天:重濁下降為地,故名太極。水火者, 阅读全文
无为静坐法 五月 19, 2017 无为静坐法序 静坐可以治病,可以强身,可以益慧,早已有人信仰,有人提倡。但自来静坐者纷纷,收效寥寥。其何故欤!盖静坐一法,近世之人目为小道。视若无足重轻者,豈知道家佛家,以禅定打坐为筑基,即古时孔孟之徒,传授心法,亦以此为入门之路。昔朱子终日静坐 ,其教门弟子亦尝及之。程子每见人静坐,辄赞位善学。阳明子尝静坐深山 ,不觉山泉之淋漓其身。先贤平日对于此大之认真,有如此者。其转辗相授,皆有师承。今之学者,一时好奇闭目试坐,但觉昏昏默默,漫无兴趣,遂乃终止。即稍恒心者,勉力强坐。久而弊病丛生,半途而废。此皆不求师教,终不得其门而入焉。其次,述静坐之书,方法纷纷,脉路各别。谁知其他学术,可以各随己见,自立法门。惟独静坐一道,此无为静坐一法,其他都不足取。金刚经云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一句足以了之。编者有志於此道久矣,初读坊间静坐在书,苦无人指点,终难按图索骥,继乃从师受教,习守竅运气之法。不久几至癫狂成疾,腾笑乡邻。后闻静坐之说,不敢领教矣。民国二十一年(1921)春,遇吾乡徐真如先生於上海,见其神采奕奕,顿异往昔。询之,悉先生已皈依无为大道,斯道融三教於一炉,具出世之方便,有入世者应用。先生深得此中三昧,抱己达人之愿,在沪创立道堂,为度世之谋。因时相顾访,觉其风度慈祥,语言有味,杯茶清谈,往往夜以继日,乐乃无已,遂请弟子之礼而求教焉。先生逊曰:熟不拘礼,共道可也。又曰:学道当以静坐入手,而静坐之法,无为尚矣,一切有之法,皆当摒弃。继乃指授方法,命余习坐 ,无如自愧下乘之资。尝求速效,将信将疑,时作时辍,所以往来七八载。虽然与先生亲若家人,但依然门外之客。弗能登堂而入室焉。近年先生门下,桃李满园。后来居上者,济济一堂。先生之道果日以成。余因惭思愤,静坐之兴味亦日益增。一日先生捡书数册,欣然授余曰:此皆吾道之祕本。昔时先辈不肯轻易授人,盖古人有非人不传之训,今为普化,嘱余加以编订付刊。余肃然起立(敬),谢曰:弟子不文,且古圣尚有述而不作之训,何敢当此。先生曰:汝何迂也,夫道一而已矣,原可述而不作,唯惟一切文字,随时随地随人而有变化之宜。文字上之变化,如与道意无违,依然遵述而不作之训也。余乃唯唯,先将混一子«静坐无为法»一书,编订付刊,以供各方大雅之指正。 时在中华民国三十五年(1946) 阅读全文
评论
发表评论